close

芬蘭有個叫彼得的孩子。10歲那年,有一天,他給母親寫了這樣一份帳單:“母親欠他兒子彼得如下款項:為取回生活用品,20芬尼;為把信件送往郵局,10芬尼;為在花園裡幫大人幹活,20芬尼;為他一直是好孩子,10芬尼。共計:60芬尼。”

 

彼得的母親在餐桌上看到了這份帳單,無聲無語地在旁邊放了60芬尼。正當彼得為自己的小聰明欣喜不已的時候,他發現了母親留下的一份帳單,上面寫著:“彼得欠他母親如下款項:為他在家裡過的10年幸福生活,0芬尼;為他10年的吃喝,0芬尼;為他生病時的護理,0芬尼;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,0芬尼。共計:0芬尼。”

 

彼得看完這份帳單,羞愧不已,躡手躡腳地走過去,把發燙的小臉深藏在母親懷裡。他一句話沒有說,只是小心翼翼地將60芬尼塞進母親的圍裙口袋。

 

讀完這則故事,感動和欽佩之餘,我突然想起,假如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們周圍,那些母親將會怎樣面對?我猜測,會有四種情況出現:

 

———有的母親會滿不在乎:“缺錢了你就直接說,何必跟媽媽玩‘遊戲’?給,這是50元,拿去先花著,想買什麼就買點什麼。”

 

———有的母親會驚喜不已:“看,我的寶寶也會動心眼算帳了。這麼小就知道討價還價,按勞取酬,長大了一定有出息。

 

———有的母親抓住機會:“你想要錢是不是?那就好好學習吧。進了全班前10名,獎你100元;進了前5名,獎你200元。否則,一分都不給你。”

 

———有的母親則會勃然大怒:“怎麼,讓你幹了一點活,就跟我要報酬,這是從哪兒學來的壞主意?那好,60芬尼都給你。但你吃了我10年,喝了我10年,穿了我10年,住了我10年,讓我和你爸操心費力了10年。算一算,你該給我們多少?”講到氣處,說不定還會拿起棍子,或者掄起巴掌,狠狠“教育”孩子。

 

但結果如何呢?第一種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,可能會越寵越壞,甚至長到30歲、40歲,仍向父母伸手要錢。第二種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,可能會精於算計,一生都在算計父母,算計他人。第三種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,可能會把錢看得高於一切,一輩子為錢努力。第四種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,可能會拉開和父母的距離。他們覺得,母親不理解更不尊重自己,從此或者沉默,或者消極。

 

誰都希望孩子學習好,誰都希望孩子懂規矩,誰都希望孩子有出息。但僅僅有愛是不夠的,僅僅著急是不可行的。高爾基說:“愛孩子,這是連母雞都能做到的事情。”愛應該有愛的方法,急應該有急的技巧。尤其是當孩子出現不當乃至錯誤言行的時候,許多父母往往是訓斥多於理解,挖苦多於尊重,處罰多於引導,言教多於身教。這樣,只能使孩子感到迷茫,感到委屈。

 

彼得母親的帳單,為天下的父母們開出一個絕妙的“藥方”。當你對有點“出軌”的孩子手足無措或要大發雷霆的時候,想一想,換一個方法,也許就能天開雲散,轉怒為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木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